刘奇葆:坚守文学价值 彰显中国精神
刘奇葆:坚守文学价值 彰显中国精神🚿《刘奇葆:坚守文学价值 彰显中国精神》⛏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超过6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在诊疗中,群众对中医药有迫切需求,隔离的患者希望中医药早期介入,轻症患者有90%愿意用中药进行干预,重症患者有80%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清醒的历史自觉担当继往开来的文化使命。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是流淌的精神河流,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创造为其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使它能够一直向前。因此,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使命,如果有一代人忘记了自己的使命,那么这条文化之河就有可能干涸、甚至断流。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与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以人弘道”的文化自觉是分不开的。从周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礼乐崩坏、道之不行的忧患;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历代仁人志士把传承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不遗余力地守护并光大着文明的薪火,才使得中华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的心态,是我们积极工作和乐观生活的重要精神力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自信是民众对祖国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的充分肯定,它积淀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与精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和愿望,连接着国家的历史和未来。因此,文化自信既包括对国家发展路径和发展理念的积极认同,也包括对国家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真诚拥护,更饱蕴对自身文化根基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期待。
其一,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作家“为谁写作”的问题。在“人民性”的写作传统中,“为谁写作”是头等大事,文艺界曾反复地宣传为人民大众而写作,批判为名利而写作。对此,我们不能忽视当时提出这些命题的社会根源与积极意义。今天,一些作家为权力、资本和评奖而写作,为满足西方读者的口味写作,为个人名利写作。在强大的消费主义的逻辑中,我们对此习焉不察,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只有通过和历史的比较,我们才知道我们已经走出多远,是不是已经走上了迷途。作家孙犁晚年一直坚持为人民写作的理念,他质疑文学报刊的等级制,坚持在更具有群众性的报纸文艺副刊上发表作品;他反对单纯刺激个人名利的文学评奖制度,呼吁作家要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他坚持为中国人而写作,甚至拒绝与文学翻译者合作,不迎合某些外国的文学潮流;他难以忍受文学新潮的“圈子化”倾向,努力思考文学与民众沟通的多种可能性。新时期以来,与孙犁的想法大体一致的不乏其人,许多在不同历史时期参加过文学的“人民性”创建工作的作家,如臧克家、欧阳山、秦牧、冯牧、秦兆阳等,以及“十七年”时期的主力作家,都可以划入这个行列。今天一些人可能认为他们的创作心态是“保守”的,但这种“保守”之中却恰恰留下了“人民性”写作的宝贵资源,足以成为我们今天考量“为谁写作”的借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齐心协力促改革、同舟共济谋发展的社会正能量至关重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规范化活动为抓手,积极打造核心价值观传播新生态,有利于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良好生活情境与社会氛围。
中华民族从文明古国一路发展,历经数千年而不坠,正是因为兼顾了守正与出新的哲学,两者相互搭配而持盈保泰。一味教条,陷于僵化,不懂得变革,就会被时代抛弃;一味求变,事事盲动,就会打破矛盾的统一,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背叛根本,不忘初心,当变则变,变则通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深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变通而图存,自古至今,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在发展受阻时,应善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老规矩,灵活变通,才能寻找到发展的新出路。比如,司马迁著《史记》旨在“通古今之变”,其中的《平准书》与《货殖列传》不是根据抽象的教条来看待各地经济应该怎么发展,而是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的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追求富裕的天性,来分析和谋划经济发展。又如,王安石变法颇有变通精神,其出台措施不是基于“祖宗成法”,而是根据北宋当时冗兵和行政效能低下,农村经济剩余无法充分运用的现实提出革新策略。当清朝闭关锁国而走入死胡同时,维新派以“穷则变”的古训为依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提出“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变者,古今之公理”,抨击顽固派因循守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终因顽固派的扼杀而使得一线生机转瞬即逝。于是有了辛亥革命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变之不足,又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
【編輯:JohnJamesUy】
相关新闻
- 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2023-03-21 11:30
- 王树增:探寻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2023-03-21 11:49
- 文以载道与文艺铸魂的内在逻辑 2023-03-21 11:52
- 加强家风建设 弘扬中华文化 2023-03-21 11:54
- 谈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2023-03-21 11:54
相关新发布
- 儒家文明与当代中国 2023-03-21 12:06
- 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之魂 2023-03-21 12:15
-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辉煌 2023-03-21 11:29
- 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2023-03-21 11:55
- 对待传统文化需谨防一些倾向 2023-03-21 11:27